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 大会发言

构建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 加快教育提质增效 



 
教育卫生界  王武香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设的关键,更是建设教育强国成功的关键。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紧扣建设教育强国目标,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何构建契合青少年成长特点的多元化评价机制,校准教育评价的发展方向,提升青少年的发展质量,是我们教育工程要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的现状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文件精神,出台了《句容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为全市青少年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娱、研学等“润心”行动,引导学校及教师对孩子的成长实施多元化评价策略,强调重视尊重孩子的个性化差异,唤醒孩子成长内驱力的觉醒,守护好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教育生态。
一是成长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初显成效。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我市中小学幼儿园通过“价值引领、体系构建、标准研发、实践应用、反馈跟进”等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系统架构,充分采用个人自评、同伴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评共同参与的评价策略,构建动态评价机制,拓宽孩子的发展空间;建立“一生一档”“一生一策”,全面开展“1+N”全员育人导师制和“N+1”特殊学生关爱机制,为孩子个性发展提供更加优势的可能性视角。
二是成长多元化评价课程内容落地生花。近年来,我市中小学校聚焦校内外课程的核心素养,不断打造丰富的多元化评价课程内容。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理念,与民间剪纸、太极社团、舞龙活等艺术团体合作,将“非遗进校园”提升为“非遗在校园”,让孩子们近距离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唤醒孩子成长内驱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多种可能性。坚持“以知导行,知行合一”的原则,从把专家“请进来”,到让孩子“走出去”,开启寻找大运河、领略农博园珍稀植物、探访赵亚夫农业展示馆等百场研学之旅,促进孩子自我认知内化,提高教育的效能。
三是成长多元化评价实践活动花簇锦攒。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文体及科普活动,文艺创作、培训、展览、“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及“口袋舞台”之韵艺术沙龙等演出近千场,加强对青少年的艺术教育和文化熏陶;开展戏曲夏令营、书法比赛、诗词大赛、少儿故事创作演讲大赛等系列文化活动,以及培育新苗“百歌颂中华”、“诵读中国”等各种赛事,为青少年搭建交流展示平台;依据本土资源特色,打造“研学+国学”“研学+考古”等一系列高品质研学产品,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市在探索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落实落地中出现了许多亮点和举措,“多元评价”“分类评价”等价值理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极大地赋予了孩子们成长的兴趣与乐趣,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从“要我”到“我要”角色转变,促进了我市青少年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但在系统性强、协调难度大、利害攸关和传统观念牢固的领域,还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一是成长多元化评价体系引领作用不明显,短期评价稍显功利化,评价结果未能很好地渗透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和成长生活中。二是成长多元化评价体系中,孩子成长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渗透没有得到重视,效能发挥尚待优化。三是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家庭与社会的作用力未能充分显现,家长和社会在评价重心上侧重关注结果,弱化了过程评价和努力程度,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够优化,激发孩子内驱力的作用有限。
三、构建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提升教育质效的建议
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构建涉及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教育系统内部主体,以及政府和社会两个外部主体。如何精准对接新时代下青少年的发展需求,形成多层次,覆盖广、可持续的成长评价体系,需要引导学校、家庭和社会全员等方面的参与,建立“政府引领、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共融相生的“家校社”多维联动局面,才能保证这一评价体系既能“联得起”又能“推得动”,真正形成孩子全面成长的教育合力。
一是聚焦全过程育人,构建教育评价的专业化支撑体系。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应该聚焦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勇于探索构建符合本地区特色、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教育实践,将评价延伸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重视非认知能力评价、重视高级能力评价、重视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重视评价形式的多样性等,保证孩子的成长全程在综合性的有效评价视域之内。如“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关注学业成绩、关注学习成本(学习投入和时间)、关注学业质量,更关注学生快乐成长、全面发展的过程;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的初中生“学习兴趣指数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动力和学习体验。同时,教师是操作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的专业力量,教育者运用丰富的实践智慧对学生进行专业评价所带来的育人效果,特别是道德引领方面的作用,显著而深远。但教育效果具有滞后性、集体性、复杂性,导致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通常在多年后才充分显现。在此背景下,要同步优化新时期教师评价体系,强调“育人”职责而非问责,重视教师的道德实践和情感付出、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及长周期评价,鼓励教师潜心育人,提升教师幸福感,为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示范与推广过程中的人力资源提供良好保障。
二是聚焦全方位育人,提升教育评价的政府“元治理”能力。政府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不仅是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是教育资源的配置者和教育改革的推动者。政府应积极发挥成长多元化评价机制的指挥棒功能,推进多元化评价体系与国家教育改革方向的有效衔接,改变教育内卷的单一导向,推动本地区教育评价改革发生显著性变化。如从2018年开始,浙江嘉兴已率先实行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赋分制”,刚性使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与高中招生适度“硬挂钩”,为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做了先行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同时,政府应推进文化、体育、科技等各类社会资源开放共享,拓宽青少年社会综合实践渠道,为他们成长多元化的可能性提供丰富的平台。
三是聚焦全环节育人,激活教育评价的家庭参与度。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家校社协同育人,可以促使孩子主动汲取家庭育人土壤的营养,形成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与孩子和谐融洽的良性互动。通过“空中课堂”“落地式家长学校”打造“家庭学习圈”等培训,优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帮助家庭避开教育舆论场上教育理念纷乱给家长教育行为带来的误导,避免家庭教育偏航,营造出安全民主的家庭氛围;引导家长充分了解中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孩子是正在成长的独立个体,避免剥夺孩子自主成长的机会,培养其成长型思维,善于评估和接纳自己的努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社会适应奠定基础;与学校协同研讨,了解并认识成长多元化评价体系,认同多元化评价理念及操作模式,尝试用积极的视角看待孩子的行为,发现孩子的潜能,真正参与到成长多元化评价过程中。
四是聚焦全要素育人,打造教育评价的社会支持性环境。社会主体的参与不仅能帮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更为客观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更能推动社会协同育人环境发展,使多元化评价工作落地到全面育人的工作范畴,重现教育生机。应健全社会教育资源有效开发配置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打造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打造“一站式”“沉浸感”育人环境,建设一批稳定的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鼓励举办“镇超”“镇篮”“镇舞”联赛,“小舞台•大梦想—周末青少年专场”,让孩子“动”起来,精神“活”起来;推进青少年在非遗“秦淮灯彩”“二龙戏珠”“李塔竹编”“戏曲大家唱”等系列活动中走深走实,培养文化自信、优秀品德,彰显个性之美;创建农业种植、特色养殖等教育基地,连通教育与生活经验,激发青少年热爱生活的情感,沉浸式体验农耕文化,传承农耕文明。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推进种质资源更新保护 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下一篇:打造区域金招牌 提升价值促振兴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