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陈玉林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去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繁荣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

      近年来,我市加强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高标准建成市文化艺术中心、江南土墩墓博物馆。2014年成功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市,市图书馆创成国家一级馆,2015年市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现场评估。全市所有镇、街道均建成1500平方米以上,设备较齐全、功能较完善的综合文化站,建设了各类文化广场上百个。全力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家试点工作,建成20个试点村(社区)。全市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100%、农家书屋覆盖率100%。初步建立了覆盖全市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形成“少儿故事大赛”“唱响幸福句容”“畅享句曲”等多个文化特色品牌活动。每年开展公益文化活动不低于70场次,举办全市的大型活动3-5场,连续3年成功举办了全市性广场舞大赛。艺术创作获得丰收,一批文艺作品先后获得省“五星工程奖”金、银、铜奖,以及省民间文艺“迎春花奖”等奖项。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文化团队40多支,人数近2000人,在全市性大型文体活动中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表现出色。

      二、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工作认识存在差距,发展不平衡。普遍认为文化建设是软任务,不像教育、卫生那样受到全社会关注,没有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落实,致使多数人认为文化工作“可深可浅”“可有可无”。各镇(街道、管委会)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

      2.公共财政投入不足,多元投入尚未形成。近几年,市政府大投入建设了文化艺术中心等硬件设施,但是对公共文化、送戏下乡、广场文化活动、文艺精品创作、业余文艺团队扶持等日常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投入不足,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期望相比,差距较大,制约了我市文化事业发展。乡镇(街道、管委会)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及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的安排随意性大,投入差异大,基层财政投入总量不足,且并未从群众文化实际需求的角度加以认真考虑。在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以政府投入占绝大多数,企业赞助、社会捐助较少。有限的政府资金不能满足公共文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成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瓶颈。

      3.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所有管委会都没有综合文化站,部分乡镇文化站面积虽然达标,但内部尚存在设备老化、图书陈旧、分类混乱、内部功能室布置不合理等问题,在岗人员实际多为一人,加之投入经费有限,无法做到正常的免费对外开放。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开展很少,活动形式单一,文化站的功能难以发挥,乡镇公共文化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

      4.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与服务不足。真正反映我市改革发展成果,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很少。公共文化供给存在着“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送非所需、需不能送”等问题,“供不适求”的现象直接影响到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市图书馆馆藏图书(含电子图书)35万册,未达到人均一册的标准。

      5.缺乏各类文艺人才。我市文化馆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单位,但现有人员严重老化,基本无中青年专业人才,在岗人员呈现非专业化现象,正面临严峻的人才断档问题。我市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主力军是业余文艺团队,而大部分业余文艺队伍都是由中老年人组成,青少年比重过低,严重影响到我市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艺精品创作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强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和考核

      要强化“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的理念,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职责,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高度加以落实,同规划、同部署、同实施,以经济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共同提高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议在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绩效考核中,加大对各镇(街道、管委会)和相关部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权重,建立健全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考核、激励、问责和监督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要突破文化工作由文化部门单兵作战的体制格局,建议建立由宣传部、文广体育、发改、财政、编办、人社、建设、城管等部门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部门联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协调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保障机制。

      2.建立公共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刚性投入。将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能力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确保财政投入的增幅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增加文化事业发展扶持资金,将公共文化阵地设施建设、文化队伍建设、图书购置、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文化市场执法稽查、文化人才培训、文艺创作奖励、群众性文体活动补助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各项文化建设工作均有资金保障。

完善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扶持机制。出台政策措施,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文化服务。积极探索文化建设财政投入新机制,不断完善政府采购、立项管理等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切实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推进我市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3.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与活力

      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促进免费开放,推进城乡文化广场的建设。调查群众现实文化需求,围绕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功能定位,确定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项目,避免供非所需,走过场、做形式,成为形象工程。围绕运行方式、服务规范、人员管理、经费投入、绩效考核等环节,建立标准体系和内部管理制度,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现设施良性运转、长期使用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城市“15钟文化圈”和乡村“十里文化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建设。各管委会也应建设和自身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强化市级文化事业单位的建设,改进公共文化服务手段。丰富市图书馆馆藏,全面推进图书馆总分馆建设,提高优质文化资源的辐射半径。系统整理全市公共文化资源,为群众提供详细的文化咨询。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工程,高标准建设网上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站,让老百姓通过网络,就能及时了解文化建设动态,获取文化活动信息,享受文化建设成果,参与文化理论探讨,进行文化建设监督。

      建立科学的公共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做到群众评议、专家评论和市场评估相结合,形成刚性的目标管理绩效考评。文化部门每年要对公共文化馆站进行一次年终绩效评估,如评估达标,则给予资金的补助或奖励。鼓励基层普惠群众的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增加群众的幸福感。文化主管部门要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途经和新形式,畅通群众对文化需求的表达方式,拓宽民情民意收集渠道,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与群众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4.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专业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和管理力度。足额招聘专业艺术院校优秀毕业生充实到市文化馆,尽快解决专业人才断档问题,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投身到我市公共文化事业。在充实文化馆专业人才的基础上,向乡镇派遣有文艺特长的文化专职干部,推进文化馆的总分馆建设,帮助乡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提升水平和质量。招聘和培养一批文化骨干到乡镇文化站工作,提高专业文化人才的比例,逐步解决综合文化站人员兼职过多,专干不专的问题,并按规定配足村兼职文化员。

      文化志愿者队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业余文艺团队的多少是文化繁荣的重要特征。要建立文化志愿者服务网络,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开展文化志愿者培训,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要鼓励支持组建各类业余文艺团队,强化注册登记,引导他们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参与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业余文体团队的作用。

      5.精心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继续打造现有文化品牌,大力推进“广场文化”“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提升城乡群众文化活动普及率,深化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将其打造成区域知名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形成以“少儿故事大赛”“唱响幸福句容”“畅享句曲”“国学讲堂”“广场舞大赛”等多个文化特色品牌,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普通群众文艺欣赏水平,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城市品位。树立和强化文艺精品意识,组织重大题材的创作活动,精心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提高艺术产品质量,力求在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推出一批富有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落实安全责任 强化安全监管 促进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
下一篇:坚持生态优先 实现人水和谐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