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强化产业园区建设 助推经济加速奔跑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产业园区能够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随着南沿江高铁、宁句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的顺利推进,扬镇宁马城际轨道交通即将开工建设,我市交通枢纽已全面打开。面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和长三角、宁镇扬一体化等多重战略叠加的机遇,我市急需顺应发展趋势,进一步推动产业园区升级,促进资源整合和集中发展,为更好承接新机遇带来的各种高端要素集聚做好充分准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新型建材、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科创研发等产业园,也培育了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的发展。2020年,我市预计实现应税销售585亿元,其中新型建材、新能源、智能制造、新材料等四个重点产业分别实现销售约150亿元、81亿元、56亿元、27亿元,占全市应税销售总量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产业园区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支撑。
在欣喜地看到各类产业园蓬勃发展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苏南发达地区相比,我市产业园区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距离真正自主可控的百亿级园区产业地标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园区规划还需完善。规划是园区发展的蓝图,决定产业园建设规模和发展方向。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全省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行“一县一区、一区多园”的模式。目前我市省级及以下工业园区15个,大部分园区规模小、布局散、发展定位不突出、产业层次不高。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方面,缺乏具体的目标定位以及政策导向,导致各园区发展思路不够清晰、产业集聚不够给力、招引方向不够明确,对未来产业的前瞻性布局力度欠缺。
二是产业发展后劲不足。2020年,我市开票销售1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约300家,累计销售约515亿元,其中纺织企业、建材、食品等企业数量和销售收入占比均超过40%以上,产业结构仍然偏重。2021年,我市初排重点项目108个,总投资106.3亿元,项目类型多为续建或老企业技改,鲜有“新面孔”,项目储备“余额不足”。有发展前景的园区还未走上正轨,比如,台湾半导体产业园,目前处于部分设备调试阶段,未形成新的增长点;新能源电动汽车、环境监测和负压方舱生化防护系统、5G智慧产业园等一批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优质项目还在开工前准备中,距离达产增效还需时间。
三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2020年,我市紧紧围绕“项目突破年”的总要求,积极开展招商活动,累计招商超400余次,新签约亿元以上产业项目51个。项目招引对地方经济发展、完善产业链固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想要实现内生型经济增长、获得稳定经济收益,就必须重视培育本土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创新力和抗风险能力,促使本土企业强势发展,与招商引资项目形成互补。我市在库工业企业2513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271家,主板上市企业还是空白,全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也未通过,这说明我市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化程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四是培扶政策落实不够。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在非常时期以非常举措,建立了三级联系服务体系,推动全市1073家企业和27个制造业项目复工复产。同时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累计落实税收减免(含疫情减免)9.4亿元,落实市级补助资金2296.8万元,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市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企业期盼相比,仍存在项目落地耗时久、企业诉求解决慢、信息获取不及时等问题。
相关建议:
一方面,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打造以龙头企业为主、配套企业为辅,做长产业链的制造产业园。另一方面,着重发展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句容的“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科技产业园。通过对制造产业园和科技产业园的提档升级,进一步推动全市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第一、布局科学的产业规划。结合我市现有的产业定位和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的相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各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中长期建设发展规划,并提前做好园区规划环评工作。在用地上,精准高效利用好现有土地空间,利用容宁创业园、省高创、联东U谷等现有资源,对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的中小企业、中小项目,引导进入标准化厂房。同时盘活存量,让闲置土地活起来,破解项目因土地问题难以落地的矛盾。对厂区红线内有已供未用的,暂停供地,防止投资者多拿地、不用地,避免土地资源浪费。基础设施配套上,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要求,在开发区、郭庄、下蜀等重点产业园区,布局互联网使用第三方平台以及通用机场、5G网络、充电桩等新型配套基础设施,为园区转型发展提供保障。
第二、调整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产业门类“瘦身”,进一步“整理、优化、升级”,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的功能区块,通过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集聚,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在产业提升上“增高”,坚持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要任务,通过技术升级,扩大中高端供给,改变中低端生产过剩、中高端供给不足的局面,为产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夯实基础。
第三、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在项目招引上,围绕现有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推动强链、补链、固链,建立健全符合各园区产业条件的“链长制”,对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进行精准招商,增加项目储备,提升产业链发展质量效益,增强产业链条控制力、整合力,从而推动企业从“物理集中”向“系统成链”转变。在企业培扶上,坚定不移走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路子,持续提升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小巨人”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育林”计划以及产学研联合,加强“专精特”新产品的开发,提升重点产业核心部件质量性能及关键材料制造水平,加快形成一批“压箱底”的技术和专利。实施科技企业上市培育计划,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新格局,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推动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第四,营造优良的营商环境。“种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金、项目等往往都是“择木而栖”。营商环境一流,要素才更容易汇聚,产业才更容易集群。一是政商关系要更“暖心”。将重商、亲商、暖商的政务文化落到实处,当好服务企业“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加强与企业家的常态化沟通,善于和企业家交朋友,开展重点项目挂钩领导服务企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让企业能“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得实惠”,塑造有温度的服务型政府。二是审批流程要更“细心”。对新建项目提前介入,允许建设单位在未取得土地使用权前,按照相关要求,在容缺土地手续情况下模拟审批,若建设单位取得土地,原模拟审查意见即视为正式审批意见,实现“拿地即开工”,推动项目大提速;在惠企政策上更“接地气”,根据各园区主导产业定位,量身定制准入条件和培扶政策,将奖补政策和土地要素等资源向重点项目集中,重点项目向产业园区集中。三是人才保障要更“贴心”。 建立人才使用协调机制。至少半年一次汇总梳理重点企业的人才使用需求,并召开专题协调调度会议。真正落实解决在人才“引得进”和“留得下”方面所涉及的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家庭养老等方面的问题,形成更具“人文关怀”的就业环境,让人才从“流量”向“留量”转变。

王  群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构建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 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下一篇:让文明之花常开 让美丽句容永驻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