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议政建言 > 大会发言

构建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 助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健全营销体系、畅通销售渠道是实现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是占据区域竞争优势的关键环节,是助力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如何畅通农产品营销的“任督二脉”,促进我市特色农产品高效率营销、高效益销售,需要我们重点钻研、久久为功。
一、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现状和特点
我市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草莓之乡、中国名茶之乡、江苏省应时鲜果生产基地。截至2020年三季度,全市高效设施农业19.4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超过21.7%。我市特色农产品资源主要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特色产业发展基础更加扎实。着力发展优质粮油、应时鲜果、苗木草坪、优质茶叶等主导产业,预计2020年全市蔬菜播种总面积10.6万亩,果树种植总面积约12.4万亩,茶园总面积4.2万亩;拥有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10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7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86%,特色农产品的绿色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二是经营主体培育达到更高水平。全市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000多个,其中唐陵花木交易市场获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实现“零突破”。“东方紫”“味特佳”“茅山人家”等企业获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茅山葡萄合作联社、戴庄合作社获评国家级示范社。新型特色农产品的经营主体逐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
三是产品质量品牌效应更加显著。品牌是商品溢价的重要来源。全市已注册“莓好白兔”“唐陵苗木”等区域公用品牌11个,其中,“茅山长青”“丁庄葡萄”“西冯草坪”“戴庄大米”创成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参加茶叶、水果等各类评比,斩获奖项硕果累累;举办和参与各类农业展销活动,品牌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高。
四是农村电商发展效益更加凸显。建成农村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上百家;开设“福地云选”等线上销售平台,积极引导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踊跃加盟。目前已拥有网上经营主体2400多家,2019年电商销售达到10.8亿元,2020年电商销售有望突破14亿元。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批发市场、零售市场体系已经初步建立,大流通、大市场的格局基本形成,但还面临以下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困难。在全省叫得响的,只有“茅山长青茶叶”“丁庄老方葡萄”“戴庄大米”“白兔草莓”等品牌,在全国有知名度的品牌则更少,“小规模、多品类”的产品结构不可避免地分散了宣传营销资源,难以“握指成拳”。同时,单个品牌覆盖的农产品种类较少,制约了宣传营销性价比;不同品类、不同乡镇农产品品牌之间缺少联系,不能相互带动;“句农优品”等概念性品牌一时难以吸引消费者,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宣传、运营依然存在较大难度。除个别特色农产品外,我市产品进入市外市场后的品牌吸引力不够,核心竞争力还很薄弱。
二是产品营销渠道分散凌乱。目前,农民所采用的农产品营销方法有的是“守株待兔”,有的是“提篮小卖”,有的是利用手机微信朋友圈“佛系”营销,还有少部分做网络销售。但网络电商营销所占市场份额有限,竞争空前激烈,特色农产品销售的内循环、内消化所占比重依然较高,这样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农产品营销渠道亟待整合拓宽。
三是产品销售组织化程度较低。句容农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决定了无法走“大基地、原料型”的道路,难以形成集聚效益、规模效应。同时各生产、销售主体之间相互协作较少,在大市场中的竞争难以占据优势,农业的市场资源、产品资源、生产资源尚未有效整合。农业经营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导致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时难以解决。
四是产品信息传递存在阻塞。产品市场信息匹配问题日益突出,市场信息体系尚不完备,全市农业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市场供求信息交互的滞后性问题比较突出。市场信息化服务缺乏实效性和系统性,使得农户对特色农产品的“三新”引入应用和市场供求信息缺乏了解,无法依据市场情况实时改良品种、调整种植规模和更新经营模式,市场信息体系导向性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产销对接和供求难以匹配问题凸显。
三、构建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目前,全市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体系完善、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实际,现建议构建“1211”新型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即规划一个公共品牌战略、立足实体直营平台和新型电商平台两个公共平台、构建一个域外营销新体系、筹建一个农产品营销管理中心),切实解决全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一是实施公共品牌战略,整合区域内品牌资源。区域公共品牌建设的途径要由政府做后盾,产业协会做主体,以区域特色产业为基础,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确立社会营销的理念,在品种、品质、品牌、品味上全面发力,精心设计区域公用品牌。既要尽可能地覆盖本地农产品、又要具有较好的指向性,探索打造“句容鲜果”“句容粮油”等品牌系列产品,推动“母子”商标为核心的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着力加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培育,引导其与公用品牌有机结合。以天王为例,可整合全镇的农产品资源,进行统一设计、包装、策划,冠名“亚夫”或者“戴庄”品牌,各类经营主体的产品标准化后可以进行贴牌使用,进行整体营销。
二是立足两大公共平台,建立一体化营销渠道。筹建线上线下两大公共农产品营销平台,由政府与企业共建,开展市场化运作,利用现有市级资源,创新发展“实体店+平台”耦合“微信+社区”的营销模式,全市农户可免费入驻平台,以弥补“农超对接”等模式下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利益分配难等缺陷,形成从生产到销售、销售到生产的完整闭环,推动地产地销,让当地农产品销售有平台、企业展示有舞台、市民购买有“柜台”。可使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快速进驻京东、天猫、头条等视频和直播平台,培育公共网红主播,服务全市的农产品电商销售体系,在农产品不同上市季节进行直播带货和线下销售,充分利用新型营销模式开放性、高效性、直观性的优势,带动农产品销售。
三是构建域外营销体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利用我市地理区位优势,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整合全市农业生产主体,让产品走出去、把人才引进来,使优质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针对大中型城市消费特点、特殊人群、目标客户,细分市场,筛选相应的特色产品。在南京等周边城市科学设立品牌形象店、体验店,加强与从事城市社区农产品营销的优质企业的合作,建立稳固长期的供销关系,这样不仅有助销售还可以反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和生产基地的培育建设。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优势,推动一、二产深度融合,同时利用句容乡村旅游发展的优势,把传统特色农产品开发成特色旅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四是筹建营销管理中心,共享农业大数据信息。转变重有形市场建设、轻无形市场建设的政策扶持格局,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中心任务,建议由市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成立特色农产品营销管理中心,负责整合全市生产、品牌、技术、信息、营销等资源以及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和更新相关政策;统筹管理全市农特产品的品牌建设,做好各类各级销售平台建设与推广,加强网络平台、营销公司的引进与合作,进行市场大数据分析;指导全市生产经营主体与市场无缝对接,协调促进农业产业与文旅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转化,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和我市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洪  浩



共分为1页 [1] 当前第1/1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返回顶部】
 
上一篇:提升物业管理水平 共建幸福宜居城市
下一篇:强化产业园区建设 助推经济加速奔跑

版权所有 政协句容市委员会 最佳分辨率1024X768